close

寶寶喝水知識.jpg  

沒事多喝水,但寶寶多喝水真的沒事嗎?其實寶寶的腎臟及腸胃系統都還未發展成熟,喝太多的水可能會給健康造成負擔哦!以下提供喝水的時機讓爸爸媽咪參考喔!

◎腎臟、腸胃系統均未成熟
1.腸胃道主要可分為胃、小腸、大腸,胃內的胃酸主要可消化食物,小腸則是用來吸收營養,大腸則吸收剩餘的水分和電解質,不過寶寶的腸胃道與大人非常的不同。寶寶的小腸長度大概只有270公分,相較於大人來說較短,大概到四歲時才會與大人差不多。因此剛出生的寶寶,他的腸胃功能還未成熟,對水分、乳糖酵素等吸收不佳,也因為腸胃道免疫力不好,對不乾淨物的反應也會特別大,因此容易有大便次數多、水瀉的狀況。
2.寶寶的腎臟其實也與大人不同,到了一歲之後功能才會逐漸成熟,因此一歲以下的寶寶不需特別喝水,因為可能擔心腎臟功能尚未成熟,會造成水中毒。而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林聖傑也指出,新生寶寶水分所占身體體重的比例約為80%,而腎的主要功能是排除廢物,體內多餘的水分會經由腎臟排出成為尿液,但寶寶的腎功能發育未完全,無法排出過多的水分。由此可知,喝過多的水對寶寶的腎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沒事多喝水是無法應用於寶寶身上的。

◎要分齡喝水,而非一昧地亂喝
1.除了依照寶寶的活動力和當時的身體狀態給予水分外,最主要的喝水指標可參考寶寶的體重來判斷。基本上每天每公斤所需的水分約為100cc,不過越大的小朋友腎臟功能也相對發展較好,且不同年齡的寶寶體表面積也有差異,因此量仍應有所分齡。

2.六個月以前:基本上六個月以前的寶寶每公斤體重約喝120~150cc,不過仍需評斷是否有發燒、生病脫水活動力不佳等狀況,林聖傑醫師強調6個月以前的寶寶是不建議喝水的,母奶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蛋白質、乳糖以及水分,這些水分對六個月以前的寶寶已經足夠,若是喝過多的水,對寶寶的腎臟反而是種負擔,且寶寶用奶瓶喝過多的水會減少對母親的吸允刺激,反而減少母乳的分泌。
蔡亞秦醫師也指出,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只要媽咪泡的時候有按照說明指示比例沖泡,且寶寶喝奶量也正常,其實是不需額外補充水分的。在此需注意,有些寶寶因為便秘,媽咪可能會想讓寶寶喝多一點水,因而自行調整比例,其實是不對的做法,便祕不一定是因為缺水造成,因此需請醫師評估。不過喝完牛奶後,也可給寶寶一兩口水漱口,主要目的為清潔口腔,而非喝水。

3.六個月以後:六個月以後的寶寶攝取的水量會少一點,每公斤體重約喝100cc,此時的寶寶除了喝母奶或配方奶,大部分的寶寶也會開始嘗試吃副食品,因此像是果汁、果泥、稀飯、菜湯中都含有水分,因此也不用額外多喝水。蔡亞秦醫師則提醒,若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對於吃副食品的時間並不用刻意延緩,而是應留意食物的選擇,像是容易致敏的柑橘類果汁就需避免。

3.一歲以上:這時候的寶寶體重逐漸增加,因此當已經達到10公斤時,每公斤約喝100cc的水分就已足夠,等到20公斤時,每公斤約喝50cc的水分就可以。不過這時的寶寶腸胃系統發展得更好,活動力增強,而且對奶類的需求也會下降,頂多一天喝早晚兩次,因此大部分與大人吃一樣的食物,從一般的食物中也可獲得水分,若寶寶真的不喜歡喝水的話,媽咪其實也無需一直逼迫寶寶喝,以免因此對水產生反感。不過在某些特殊的狀況下,例如:發燒、腸胃炎、或者大量流汗後,幫寶寶補充水分是必要的,且多數的寶寶也會主動表示想喝水的欲望。

◎寶寶喝好水?應依照狀況給予
1.煮過的水即可:林聖傑醫師認為寶寶其實只要喝一般煮過的乾淨水即可不用一定選擇高級的礦泉水或特別乾淨的逆滲透水,當然未經煮沸的山泉水是絕對不行的。
2.市售電解質飲料不適合:如果有拉肚子腹瀉、流汗過多則可補充電解質口服液,但市售的運動飲料絕對不可直接給寶寶喝,務必選擇寶寶適用的電解質水。
3.依照狀況給予水分:若是腸病毒因食慾差而導致血糖過低,則可補充葡萄糖水,但切記滲透壓不可太高,否則寶寶的腸胃無法負擔。
4.自行準備水較妥當:若有時忘記帶水出門,媽咪可能會想去便利商店買一般的礦泉水給寶寶喝,但對於此,蔡亞秦醫師認為一般人並無法辨別礦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因此在不確定的狀況下,這麼炎熱的天氣最好還是自行在家準備好再出門。

◎喝多少才夠?需多方面檢視
基本上媽咪若無法精細的計算寶寶的喝水量,則可由以下的方式來進行評估。第一就是尿量不足,解尿次數減少,且顏色特別深,多為濃縮尿;第二則是尿液味道特別的重且刺鼻;第三則是尿布換的次數減少,正常應該一天至少要5次以上,且尿布拿起來有重量感。此外,現在夏天大多數的人會待在冷氣房,也可能因為過於乾燥而造成水分散失,因此仍須記得補充水分。

林聖傑醫師也特別提醒,寶寶若水分攝取不足時會出現脫水狀況,可分為以下三種層級,若嚴重需緊急送醫:
1.輕度脫水:體重減少5%,且尿液減少、嘴唇口內乾燥,不過精神狀況良好。
2.中度脫水:體重減少6~10%,且尿液顏色變深,頭頂囪門凹陷、皮膚彈性變差、眼窩凹陷。
3.重度脫水:體重減少10%以上,除了中度脫水的症狀外,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還可能有恍惚、休克、心臟脈搏突然下降、精神狀況低迷等狀況。

◎寶寶喝水的9時機點
時機1:發燒出汗,體溫上升1℃會散失2%的水分。
時機2:尿液不足、顏色深且味道重。
時機3:腸胃炎、腹瀉、發燒。
時機4:眼窩凹陷。
時機5:皮膚彈性不佳失去水分。
時機6:劇烈運動大量流汗。
時機7:口腔內黏膜濕潤度不足。
時機8:哭卻沒有眼淚,代表脫水。
時機9:換尿布的次數減少。
若是在平常的狀態下,喝水的時機也需留意,在喝奶或吃飯前最好不要給寶寶喝大量的水,這樣可能會稀釋胃酸,造成食物消化不良。但若在飯前半小時讓寶寶喝少量的水,反而可增加唾液分泌助消化。

◎養成愛喝水好習慣,而非強迫!
不過由於水是無味的,因此有些寶寶並無法接受喝水,但林聖傑醫師特別提醒媽咪不應強迫寶寶喝水,這樣反而會造成反感。但也不建議爸爸媽媽在水中加入寶寶喜歡的甜味,因為可能會引起以下的四大問題:
1.口味改變:喝糖水會把寶寶的胃口養壞,日後對於味道較淡的食物會無法接受,讓寶寶吃東西的口味越變越重。
2.米其林寶寶:糖水會讓寶寶變胖,甚至因肥胖日後引起代謝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問題。
3.乳齒蛀牙:若喝了糖水,卻沒有即時清潔口腔,糖水在口腔內停留過久,也容易與細菌發酵產生酸化唾液,讓寶寶的乳牙提早被破壞,乳牙蛀牙後也會侵蝕牙床,影響日後恆齒發育。
4.蜂蜜引發中毒:日前有傳出寶寶喝蜂蜜水卻造成肉毒桿菌中毒的新聞,主要也是因為一歲以下的寶寶腸胃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完成,因此吃了蜂蜜會使肉毒桿菌芽胞在腸胃中增生,甚至引發中毒,嚴重可能導致癱瘓。

林聖傑醫師也提醒,一般市售的果汁也應減少給寶寶喝,因為糖份過高、滲透壓偏高,反而容易造成腹瀉。等寶寶大一點後若想喝則可加水稀釋,最好的做法還是喝現榨的天然果汁,也可鼓勵寶寶多吃果肉,因為纖維質多可避免便秘。那麼媽咪該如何讓寶寶習慣喝水呢?蔡亞秦醫師認為首先爸媽必須先以身作則,如果爸媽都沒有喝水的習慣,那麼寶寶自然也不會喜歡喝。再者就是可以將水裝在寶寶喜愛的水瓶裡,或者藉由玩遊戲的方式讓寶寶喝,絕對不可以逼迫喝下。

◎一歲以前不建議多喝,一歲之後養成習慣多喝水
寶寶一歲以前因為腎臟仍發育不全,因此不建議額外喝水,從一般的日常飲食中都可獲得充足的水分,但到了一歲之後,最好逐漸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如果寶寶貪玩忘記喝水,等到真的感覺很渴時,身體的細胞可能都已脫水,之後再突然一次喝很多水,反而對身體不好。因此媽咪最好隨時都準備好煮過的乾淨開水,並且定時提醒寶寶喝,特別是在大量流汗之後,甚至在冷氣房內都需留意,有時候用水漱口也可保持口腔乾淨,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後,將來也不會造成肥胖、蛀牙問題,如此才能當個健康的好寶寶。

資料來源:
出處:嬰兒與母親
作者: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 林聖傑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蔡亞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月月 的頭像
    月月

    月居

    月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