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慢性、覆發性、高度搔癢的皮膚發炎疾病,在台灣的盛行率約 8~10%。而大人約有 3%受此疾病所苦。雖然異位性皮膚炎可出現於任何年紀,大約 60%的患者在 1 歲之前就出現症狀,85%在 5 歲之前就會發病,可見以小朋友為主。一般而言,有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皮膚較乾燥,易有搔癢感,敏感易受刺激。目前原因不明,根據研究分析,基因以及環境有很大的關聯。
◎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源:
1.幼兒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 40%有食物過敏,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牛奶、蛋、花生、小麥、堅果類、豆類及海鮮。
2.空氣過敏原(例如塵、動物皮屑、黴菌)同樣可以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
◎異位性皮膚炎要如何照顧?
1.嬰幼兒時期,異位性皮膚炎多出現膝蓋、手肘、臉頰附近的皮膚。當年紀增加,濕疹則好發於手腕、手肘、膝蓋或是腳踝的彎折處,臉部及頸部也常發生。
2.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感到搔癢,但搔抓、磨擦反而增加搔癢感,如此惡性循環,所以我們必須:
(1)保持指甲光滑及清潔,以防止抓癢時皮膚受傷。
(2)感到搔癢時,使用保濕劑(moisturizer)取代抓癢或摩擦。
3.新衣服洗過再穿,因許多化學物質也容易引起過敏。穿棉質或混棉的衣服比較不易刺激皮膚;移除會困擾皮膚的衣服標籤
4.避免曬傷,使用防曬係數(SPF)15 或以上的防曬乳液。如果防曬乳液對皮膚有刺激性,則
更換不同廠牌或使用臉部專用的防曬乳液。在每次游泳後,記得使用微量的清
潔劑清除身上所殘留的化學物品,並且使用適量的保濕劑來保持皮膚的滋潤。
◎保濕工作要做好
皮膚乾燥可以使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加劇。吹風、低溼度、肥皂、某些護膚產品、清洗或沐浴後沒有保溼,都會造成皮膚乾燥。對於皮膚乾燥最重要的步驟是補充失去的水分,最有效的方法是浸泡盆浴或是洗澡,洗完後溫柔的輕拍擦乾身體,不要全擦乾,讓皮膚含有一些溼度,然後立刻塗上一層保溼劑以確保水分保留於皮膚上。
1.每天泡澡及保濕,使用溫水(非熱水)泡澡或淋浴,每次 15~20 分鐘使皮膚吸收水分。使用微量沐浴清潔劑,並避免搔抓。輕拍過多水分,立刻抹上醫師開的藥物或保濕劑以保持皮膚的濕度(如果使用藥物,勿於藥物上再塗一層保濕劑)。
2.配合醫師使用適當的藥物。一般包括口服藥物來減少搔癢感,及局部塗抹的藥膏。在兒童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頭頸部是相對好發的部位,但由於臉部皮膚較薄,若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皮膚變薄的副作用相對較明顯。近年來新發展的非類固醇用藥如「醫立妥(Elidel)」及「普特皮(Protopic)」是屬於免疫抑制劑的藥物,因效果不錯又無類固醇副作用,是頭頸部患處很好的選擇,目前已可安全使用於 2 歲以上的患者,而 3 個月至2 歲孩童的臨床試驗也正在進行中。在2 歲以下免疫抑制劑的局部藥物仍未經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證實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報告,最好遵循醫師處方,不要自己隨意使用。
近年來台灣的過敏症狀越來越多,爸爸媽媽除了悉心照料之外,也應多補充病理相關知識,不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適時尋求醫師幫忙與治療,才是讓寶寶儘快痊愈的好方法哦!
資料來源:
出處:長庚醫訊第三十卷第四期
作者: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 歐良修
留言列表